很多人以為收納空間做越多,家就會越整齊。但在設計過程中,我常提醒屋主:「重點不是收納多,而是收得對。」如果沒有分類邏輯與動線規劃,就算櫃子再多,也只是把雜亂藏起來。真正理想的空間,是讓物品有位置、生活有秩序。以下我會從設計師的角度,分享五個收納觀念,帶你重新認識「減法空間」的價值。
許多人在規劃收納時,直覺就是「我要更多的櫃子」,但實際上,收納的關鍵不在於空間多大,而在於是否有好好「分類」。與其一味地做滿整排櫃體,不如在每個生活區域中設計幾個機能明確的收納點。例如玄關,可以結合鞋櫃與鑰匙收納區,讓進出門時的動線更加流暢;餐廳可以規劃餐邊櫃,將水杯、碗盤與餐墊分類放置,減少餐桌上的雜物;臥室則可透過床頭小物盒或抽屜,把遙控器、眼鏡、護手霜等日常用品收得整齊又順手。當每個空間都擁有對應的分類邏輯,收納才真正發揮它的價值,也讓居家生活更有秩序與效率。
我們常會看到許多家庭為了「不想看見亂」,就把所有東西全塞進櫃子裡,結果表面雖然看起來整齊,但內部卻亂成一團。做滿牆櫃只是短期的解法,如果沒有養成整理的習慣、建立分類系統,那麼物品只會從明面上的雜亂,轉移成隱藏式的混亂。不但找東西變得更困難,長久下來還可能讓我們忘了自己擁有什麼,甚至重複購買。真正的整齊,不是用「塞滿」來換來視覺上的清爽,而是讓每樣東西都能有條理地被收納,並且輕鬆地被找到與使用。空間不是倉庫,堆滿反而是負擔。
在空間設計中,收納櫃的配置不僅影響實用性,也會直接影響整體的視覺感受。全封閉的櫃子雖然能夠隱藏雜物,但過於密實的立面會讓空間顯得沉重壓迫;相反地,如果全部都採開放式設計,又容易產生雜亂的視覺效果。因此,適度地混搭封閉與開放式收納是一種很好的平衡方式。可以在櫃體中加入玻璃門、層架或半高櫃等元素,展示書籍、植物或藝術品,既有生活感,也能營造輕盈的視覺節奏。這種有層次的設計,讓收納不再只是功能性的存在,而成為空間美感的一部分,達到整齊與美觀兼具的理想效果。
很多人在做收納時,容易陷入「空間利用最大化」的迷思,總覺得櫃子越大越好,但實際生活卻可能因此變得不方便。其實,收納真正的重點在於「順手」與「好拿」。舉例來說,臥室的日常衣物如果能收在床邊抽屜中,比起放在高櫃頂端的儲物箱,使用起來方便許多;廚房的清潔用品若放在流理台下方的滑軌櫃,比藏在最角落的儲藏室更符合日常使用頻率。每一個收納空間的安排,都應該配合動線與使用習慣去思考,讓物品自然地融入日常的動作流程中。當你能輕鬆地拿到、也願意收回原處時,整潔就會變得不費力,也更容易維持。
再多的收納空間,也無法解決「東西太多」的根本問題。如果不願意面對物品的累積與不必要的佔用,那麼家永遠都會處於「永遠不夠放」的狀態。真正的空間管理,來自於持續不斷地整理與篩選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斷捨離」。這不是一次性的清理,而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建立,讓我們定期去檢視哪些東西仍有價值,哪些其實早就不再需要。衣服、餐具、書籍、雜物……當這些東西被有意識地篩選過後,空間自然會變得清爽,心理也會跟著輕盈起來。生活真正的質感,不是建立在物品的數量上,而是建立在選擇留下「真正需要的東西」之上。懂得放手的人,才能讓空間留白,也讓生活呼吸。
作為設計師,我常跟客人說:「收納不是做得多,而是做得剛剛好。」好的收納設計,應該是貼近生活習慣、順應動線、兼顧美感與實用,而不是一味追求櫃體的數量或收納的極限。在規劃空間時,我更在意的是如何讓每一個角落都真正被使用、被理解、被珍惜。你不需要一個裝滿雜物的家,而需要一個能讓生活喘息、讓心安頓的空間。
回到生活的本質,讓收納成為日常的輔助,而不是壓力的來源。這樣的家,才會真正屬於你,也能長久維持整齊、舒適與自在。設計,不只是美學的呈現,更是生活態度的體現。希望這些觀念,能幫助你走出收納的迷思,回歸最真實、最自在的生活風景。
—— 延伸閱讀 ——
—— 影音中心 ——
收納櫃千萬不要這樣做!妥妥的智商稅你繳了嗎?|設計喬一喬ep.33|優尼客設計
100坪搬到20坪!無需斷捨離的收納設計|超海量收納的北歐小宅|喬開箱 ep.21|3房2廳2衛1廚房
✦優尼客空間設計
室內電話:(02) 2885 5058
聯絡地址:111台北市士林區承德路四段12巷56號1樓
–
☛立刻預約諮詢-填寫線上表單
『https://forms.gle/LAiqsNs4Ly7HGUeE6』
✦關注更多的優尼客空間設計:
✉️聯繫:gabriel@unique-design.com.tw